隧道防水,為確保隧道運營不致因漏水、積水造成災害,影響使用功能和腐蝕設備而采取的防水措施。一般采用截、堵、排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法。山嶺隧道常以排為主,水底隧道常以堵為主。具體防水技術有:(1)截,在洞口設置截水溝和排水溝將流向隧道的水源截斷,或將地表水引開。(2)堵,在隧道內設置防水層,盾構隧道管片采用防水混凝土制作,接縫處設置1~2道橡膠密封圈、嵌縫槽、螺栓防水墊圈等防堵漏水,在襯砌背后注漿,將襯砌的空洞充填密實。(3)排,在隧道內設置排水溝管,利用隧道坡度將水排出洞外;倒坡的水底隧道可在隧道低處設置集水坑井,然后用多級離心泵將水逐級抽出洞外。
隧道滲漏原因大致可分成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2種。
1、自然因素
開挖隧道對地下水的影響,是隧道發生滲漏水的客觀因素。根據水力學和水文地質學原理,地下水從高壓水位向低壓水位流動,有其固定的流線,由于隧道的開挖,形成臨空面的低水壓區,改變了圍巖的力學特性和地下水涇流路線,使周圍地下水向隧道內匯集和積聚,給襯砌及底部滲漏水留下隱患。隧道開挖影響范圍的大小與地層的滲透系數、水位高低、過水斷面大小有關,此外還受大氣降水、隧道進深及隧道周圍溶洞、泉眼、水庫或江、河、湖泊的影響。
2、人為因素(1)隧道防排水系統不完善,排水管道設置不合理、排水溝深度及寬度不夠或被泥、砂、灰漿、漿液堵死無法正常排水;(2)混凝土施工接縫、結構連接、混凝土缺陷部位的防水設、材料、施工工藝及質量檢驗不嚴格。(3)對特殊地段(侵蝕性地下水、寒冷及嚴寒地區等)沒有采取特殊處理措施,混凝土襯砌在侵蝕性介質經常作用下,出現起毛、酥松、蜂窩麻面等導致材料強度降低,襯砌厚度變薄,導致漏水